雖然公雞在雞群中所占的比例僅為9-10%,但是它們提供給肉仔雞的遺傳潛力卻高達50%以上,因此,公雞的管理因給予高度的重視。 為了使廣大客戶進一步飼養好改進型公雞,我公司就改進型公雞飼養管理的一些重點歸納如下,僅供大家參考: |
體重控制 |
對現代肉種雞而言,種公雞和種母雞在管理上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由于種公雞比種母雞有更快的生長速度和更高的飼料轉化效率,因此,種公雞在體重控制方面的難度要比種母雞大很多。特別是作為羽速鑒別系和AA+的配套公雞——改進型公雞,其在商品代所表現出的優秀遺傳品質已被廣大客戶所認可。但如果其體重控制不成功,將很難在父母代獲得一個理想的受精率。 為了更精確地控制好公雞的體重,我公司建議:從1日齡到140~154日齡,必須采用公母分欄或分棟飼養,一直到混群為止。此項工作將有利于公雞育雛育成期的體重控制。 從公母混群到整個飼養期結束,都要采用公母分飼,即公母分別使用不同的飼喂設備。為防止公雞偷吃母雞料,一定要在母雞料槽上加上“隔雞柵”,同時,給公雞戴上“鼻簽”,必要時,公雞還可以不剪冠,這樣就可以通過控制喂料量來控制產蛋期公雞的體重了。除此之外,還要加強整個產蛋期母雞飼喂設備的管理,及時修補被損壞或發生變形的“隔雞柵”,發現丟失了“鼻簽”的公雞,要及時將“鼻簽”補上。 公雞的營養需求是通過飼料的營養成分和喂料量進行控制的,在環境相同的情況下,每天的能量、氨基酸和其它營養成分的攝入量決定了種雞的生產性能。在育雛育成期,公雞可以吃與母雞相同的飼料,其體重的控制是通過控制喂料量來實現的(公雞喂料量參照表?)。在產蛋期,實踐表明,公母雞吃同樣的飼料,不會影響種公雞的生產性能(飼料配方參見表?),其體重的控制也是通過控制喂料量來實現。如果擔心種公雞會因此而采食過量的蛋白和鈣,也可考慮單獨配制種公雞專用的飼料。 下面是我公司推薦的成年種公雞專用飼料營養標準: |
成年種公雞專用飼料營養標準推薦表 |
|
粗蛋白(%) |
14~15 |
代謝能(千卡/公斤) |
2630~2800 |
賴氨酸%(總) |
0.45~0.55 |
蛋氨酸+胱氨酸%(總) |
0.38~0.46 |
鈣% |
0.8~1.2 |
有效磷% |
0.3~0.4 |
亞油酸% |
0.8~1.2 |
公雞每周的增料量,原則上要依據每周的目標體重而定。例如,在育雛期,只要能夠達到目標體重,一般不提倡自由采食(第一周除外)。在育成期,一般7~15周齡,由于改進型公雞的生長速度快,飼料轉化效率高,對料特別敏感,因此,這一時期的周增料幅度很小。但是,在加光前的18~22周齡,為確保公雞的體重和周增重能達標,以滿足生殖系統的生長和發育的需要,這一時期的周增料幅度就比較大。而到了產蛋期,公雞的體重既不能超標,又不能失重,否則,會對受精率產生較大的影響。一般而言,30周以后,每周的周增重必須控制在15~20克以下,因此,周增料的幅度就更小了(特殊情況下,甚至不增料或在保持體重的前提下適當減料)。 在制定每周的周增料時,除考慮飼料本身的品質之外(如代謝能、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等),還要考慮環境的溫度變化、疾病及各種應激因素的影響,以便及時對周增料進行微調。下面是公雞每周的喂料量曲線: |
改進型種公雞喂料量曲線
正確的稱重程序有助于管理人員及時察覺公雞體重潛在的問題,并通過調整喂料量來達到目標體重。一般而言,在0-6周齡,每周至少稱重兩次;在7-35周齡,每周至少稱重一次;在36-64周齡,每兩周至少稱重一次。在育雛期,最好選用電子秤來稱重;在育成期和產蛋期,可以使用刻度最大為20克的吊秤來稱取體重。抽樣比例依據雞群規模而定,公雞抽樣比例一般不低于5%,或抽樣數目最小不得低于50只。 |
均勻度控制 |
由于公雞的采食速度很快,個體間爭斗次序比較激烈,因此,很容易造成均勻度的差異。若飼養密度過大,采食和飲水位置不足,就更容易加大公雞個體體重的差異了。為了更有效地控制好公雞的均勻度,我公司建議: 管理者必須為公雞提供適宜的飼養密度,充足的采食和飲水位置,必要時可犧牲部分母雞的利益,也要確保公雞的整體利益。 |
飼養密度 |
肉用種公雞飼養密度推薦表 |
|||
日齡 |
飼養密度 |
日齡 |
飼養密度 |
0~14日齡 |
10~15只/平方米 |
43~140日齡 |
3.5~4只/平方米 |
15~42日齡 |
7只/平方米 |
141~448日齡 |
3.5~5.5只/平方米 |
采食位置 |
肉用種公雞采食位置推薦表 |
|||
周齡 |
采食位置 |
日齡 |
采食位置 |
0~6周齡 |
5厘米 |
11~20周齡 |
15厘米 |
7~10周齡 |
10厘米 |
21~64周齡 |
20厘米 |
飲水位置 |
肉用種公雞采食位置推薦表 |
|||
飲水器類型 |
育雛期 |
育成期 |
產蛋期 |
槽型飲水器 |
1.5厘米/只 |
4厘米/只 |
2.5厘米/只 |
鐘型飲水器 |
80只/個 |
60~80只/個 |
60~80只/個 |
乳頭飲水器 |
10~12只/個 |
8只/個 |
6~8只/個 |
備注:最好在雞舍中部為公雞安裝第三條乳頭飲水器。這樣做,既可吸引母雞從棲架下到地面活動,還可以降低公雞的好斗性。
通過早期分欄飼養控制公雞的均勻度:通常在2~4周齡,進行第一次全群稱重,按大、中、小分欄飼養,每欄最好不要超過500只,對分欄后的體重控制,要求9周齡前逐漸達到體重標準。若9周齡前,均勻度仍有較大差異,可于8~9周齡進行第二次全群稱重,仍按大、中、小分欄飼養,并重新繪制各欄的體重標準曲線。對于小體重的雞群,可將體重標準曲線相應地向下平移,最終使其在20周齡時達到體重標準;對于大體重的雞群,不要試圖拉回體重標準,而是畫一條平行于體重標準的曲線作為新的標準。由于公雞的生殖器官從10周齡起開始發育,若在本期生長受阻,將影響睪丸的生長,進而降低公雞成年后的受精率,因此,10周齡以后,無論體重超標以否,都應遵循標準的周增重。而且,10周齡以后,要特別注意檢查公雞胸肌的豐滿度,并以此來評估公雞的生長發育狀況。 |
飼喂程序 |
育雛前期,自由采食最多不能超過兩周,在體重達到標準,或略高于標準的情況下,就可采用限量采食。 無論采用何種飼喂程序,都要考慮體重、周增重、均勻度和應激等因素。下面是我公司推薦的飼喂程序: |
肉用種公雞飼喂程序推薦表 |
||||
年齡 |
飼料種類 |
限飼程序 |
代謝能(千卡/千克) |
粗蛋白(%) |
0~2周 |
育雛料 |
自由采食/限量采食 |
2750 |
20 |
3~5周 |
育雛料 |
限量采食 |
2750 |
18 |
6~10周 |
育成料 |
喂5限2 |
2630 |
14~15 |
11~17周 |
育成料 |
喂6限1 |
2630 |
14~15 |
18~24周 |
育成料/產前料 |
每日飼喂 |
2630/2750 |
14~15 |
25~64周 |
育成料/產蛋料 |
每日飼喂 |
2630/2750 |
14.5~15.5 |
光照程序 |
公雞的光照程序應與母雞基本相同,以使它們同時達到性成熟。在育雛育成期,我公司推薦的光照程序為: |
肉用種公雞光照程序推薦表 |
||
日齡 |
光照時間 |
光照強度 |
0~3日齡 |
23~24小時 |
30~50勒克斯 |
4~7日齡 |
每天減2小時,直到16小時 |
30~50勒克斯 |
8~14日齡 |
每天減2小時,直到8小時 |
30~50勒克斯 |
15~140日齡 |
8小時 |
5~10勒克斯 |
147日齡 |
12小時 |
30~60勒克斯 |
154日齡 |
12小時 |
30~60勒克斯 |
161日齡 |
13小時 |
30~60勒克斯 |
168日齡 |
14小時 |
30~60勒克斯 |
175日齡 |
15小時 |
30~60勒克斯 |
無論公雞還是母雞,不建議光照時間超過16小時。
選種與混群 |
公母混群時,應選第二性征(臉和雞冠的顏色、肉垂和雞冠的生長)明顯、體重一致,體態無異常,斷喙整齊,腿和腳趾強壯且直,羽毛光亮,體型直立,肌肉健壯發達的種公雞。不建議混體重特大或特小的公雞。 混群時間一般在20~23周齡,混群比例一般是8~10%左右。 如果種公雞群內的性成熟存在差異,可以讓已經性成熟的種公雞先與種母雞混群,而讓未成熟的種公雞繼續發育一段時間后再混群。例如,在22周齡先混5%成熟的公雞,在23周齡再混2%,在24周齡再混余下的2~3%的種公雞。另一種方法是,在22周齡,一次性混進9~10%的公雞,在30周齡時,把那些發育不好、肛門顏色較淺、交配不活躍、特重或特輕的公雞挑出1~2%,并及時淘汰掉。 |
公雞的過 度交配現象 |
種公雞過多會造成過度交配現象,主要表現為:種母雞頸部、背部羽毛異常脫落,背部皮膚被抓破、撕破,種公雞打斗現象嚴重等。這不僅造成種母雞的體況下降,產蛋率降低,而且,由于種公雞對種母雞的過度競爭妨礙了種母雞得到最佳交配次數,從而影響了高峰受精率的維持。因此,從27周齡開始,應每周檢查兩次雞群是否出現了過度交配現象,當觀察到雞群出現過度交配時,多余的種公雞應迅速淘汰。剛開始時可按0.5只種公雞/100只種母雞的比例淘汰,以后按計劃繼續淘汰。 種公雞的淘汰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每周必須淘汰的種公雞數量應事先計算好,達到合適的公母比例,如下表所示: |
產蛋期公母比例推薦表 |
||
日齡 |
周齡 |
種公雞數/100只種母雞 |
140-154 |
20-22 |
9.0-8.5 |
210 |
30 |
8.5-8.0 |
245 |
35 |
8.0-7.5 |
280 |
40 |
7.5-7.0 |
315-350 |
45-50 |
7.0 |
開放式雞舍的公母比例應比此標準高1%左右。上表的公母比例僅供參考,可根據當地條件和種雞群生產性能進行適當調整。 |
產蛋期公雞 體況的觀察 |
建立每周一次檢查雞群及種公雞個體狀況的工作慣例。根據種公雞個體狀況淘汰不良者,以保持最佳公母比例。 要經常觀察和了解種公雞的機敏性和活動性、種公雞的物理性狀、羽毛狀況、采食時間及肛門顏色。 淘汰種公雞時,應首先淘汰肛門顏色最淺的種公雞,然后再淘汰肛門顏色中等的。肛門色澤鮮艷說明該種公雞處于良好的交配繁殖狀態。 公母交配時,如發現種公雞對種母雞造成損害,應及時淘汰超重的種公雞。 |
公母分飼的設備 |
從公母混群開始,種公雞和種母雞應使用各自獨立的喂料系統。這可以有效地分別控制種公雞和種母雞的體重和均勻度。分飼技術主要利用了公母雞之間頭大小的差異。這項技術不僅需要有良好的管理,而且要求設施本身符合分飼要求、安裝到位、維護完好。 |
種母雞喂料設備 |
世界上大多數種母雞采用槽式喂料系統。限制種公雞偷料的最有效方法是安裝格柵,因種公雞頭部較寬(見圖?)使其吃不到種母雞料。格柵內側寬至少為45mm。目的是允許所有種母雞能自如地將頭進出格柵吃料,但又能限制大多數種公雞去種母雞料槽偷料。在格柵的頂部增加水平鐵絲或塑料管,能更有效地防止種公雞偷料,所以此時可讓格柵內寬進一步增加2-5mm。 種公雞不剪冠,并使用45mm寬度的格柵,及水平鐵絲(或棒或管),就能確保從147日齡(21周齡)起,幾乎100%的種公雞不能從種母雞料槽中采食飼料。當使用格柵及水平裝置限制未剪冠的種公雞時,推薦的格柵寬度47-50mm,高度50-55mm。使用水平裝置還能起到加固格柵強度的作用。如果種公雞剪冠,使用格柵高度應是45-47mm。 如果格柵的寬度低于45mm,將使相當多的種母雞采食不到飼料,從而造成生產水平的降低。 公母分飼也可選用盤式喂料系統。如果采用盤式喂料系統要使雞群較容易的找到采食位置,料盤間應保持一定的間距以使種雞很容易的找到相鄰料盤的飼料。種母雞的采食位置不低于15cm。 |
公母分飼喂料系統
槽式飼喂系統也可以通過改造達到公母分飼的目的。如加上厚木板、可轉動的塑料水管或水平滾動棒等,使用這些方法時,要有合適的支撐結構來維持其高度。當使用厚木板、可轉動的塑料水管用于公母分飼時,其位置應高于料槽47mm,同時要有足夠的木塊和支架為其支撐。木塊和支架的高度可隨著種雞的生長而調整。必須經常檢查以確保所有的種母雞隨時可以吃到飼料。 盤式或料筒也可通過安裝格柵防止種公雞偷吃種母雞料。在使用料筒時,要盡量防止吃料時料筒的擺動。 要定期對格柵的破損、移位和不規則的間距等情況及時檢查、修補、更換。 |
公雞喂料設備 |
成功的公母分飼取決于對種公雞飼喂設備的良好管理和均勻的飼料分配。種公雞一般使用三種類型的喂料設備: 1.自動料盤2.懸掛式料筒3.懸掛式料槽 這三種類型的設備都使用同一技術,即種公雞吃完料后,提升喂料器的高度,不讓任何雞只接觸,然后加料,待下次飼喂時,再降下來喂料。 無論使用那種喂料設備,每只種公雞必須至少有20cm的采食位置及均勻分配飼料。對于未剪冠的種公雞,必須經常檢查,確保雞冠不會妨礙種公雞正常吃料。采用懸掛式料筒人工加料時,有兩點非常重要,即每個料筒添加的料量要統一,同時不要讓料筒傾斜。種公雞使用懸掛式長型料槽非常成功,因為飼料可用手勻平,這樣更能保證每只種公雞吃到同樣數量的飼料。 不管使用何種類型的喂料設備,飼槽高度必須精確調整到能讓所有種公雞吃到飼料,但同時又能限制種母雞不能偷吃種公雞料。必須注意避免料槽下面的墊料堆積。正確的料槽高度取決于種公雞群的大小及料槽設計,如槽或盤的深度。正確的料槽高度應高出墊料表面50-60cm。但最佳高度的確立需要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調整。應該注意避免給種公雞太多的喂料空間,否則攻擊性較強的種公雞會過食,種母雞也容易到種公雞料槽中偷料。在種公雞的一生中,種公雞的喂料設備要隨著種公雞數量的減少而減少,最終給每只種公雞保留20cm的采食位置。 喂料時應注意觀察,確保種公雞和種母雞都從各自的喂料器中采食。 |